产品分类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电子汽车衡+物联网的探讨:行业发展的视角

公司新闻

电子汽车衡+物联网的探讨:行业发展的视角

更新时间:2020-09-24 浏览次数:980

汽车衡+物联网的探讨:兼论中国衡器行业需要怎样+物联网

柯力导语】:从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发展、物联网给衡器企业和用户带来价值等视角探讨衡器+物联网,而不考虑物联网产品所选择的开发模式,结果可能是衡器生产厂家得到物联网但却失去整个市场,或者衡器生产厂家不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币驱除良币和被迫委身依附。上游应从行业生态和发展的角度看待衡器+物联网,将物联网的权限交给衡器生产厂家,坚持分工合作模式,用正物联网技术,不介入衡器生产和销售领域,而这正是柯力物联网的发展定位和战略选择

一、当前论述汽车衡+物联网的主要两个视角:
1、从国家产业政策背景的视角论述衡器+物联网
以此视角阐述衡器+物联网的观点,更多的是基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背景和相关联企业的大力推动和宣传,从而引发传统企业思考“要+物联网”,衡器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就国家产业政策层面,近年来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激励措施:如国务院2010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标志物联网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再次明确“十三五”期间要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工信部2011年出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12年出台《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加大对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的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扶持政策。发改委则联合相关部门于2013年、2014年出台《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5)》和《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以推动物联网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等等;
企业层面更多的是纯物联网*BAT加快和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如美发、教育、医疗、零售等人们日常司空见惯的行业,也使得O2O一时成为各资本大佬投资热门;再加上小米手机横空出世和奇虎360上市纽约,物联网思维开始盛行。雷布斯“专注、口碑、快”七字真经和红衣大炮“痛点、高频、刚需”六字秘诀,则被封为圭臬,口口相传。
由此可见,从产业背景下思考“要+物联网”,但并未回答“如何、为什么要+物联网”,更未清晰地阐述“+物联网后究竟创造了何种价值?这种价值是为消费者还是供给者、是对行业还是社会?有多少人愿意买单和持续买单等”。没有清晰的商业逻辑和模式,盲目对接,结果很可能就是阵亡。所以我们一方面可看到很多O2O公司虽喧嚣一时但已销声匿迹;曾获“中国连锁、软件”称号的一丁集团,企图用物联网改变零售业态,超前布局新业态,则因盲目扩张于2015年年末破产;而另一方面亚马逊体验店又将零售业带回实体店而非网店,雷布斯的小米也被从不提物联网思维的华为超越,被坚信实体店和渠道营销等所谓传统思维模式的OPPO、VIVO大幅度赶超。
 
2、从汽车衡+物联网带来价值的视角论述衡器+物联网
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汽车衡领域,确实能带来一定的价值。
衡器生产厂家可将带物联网功能的仪表,配上传感器和秤体,作为一种差异化或汽车衡销售,为企业增加利润;也可及时了解、动态把握终端汽车衡的使用状态、称重过程,有利提供快速的售后服务,确保售后安全,并为汽车衡和配件可能产生的质量纠纷提供数据支持;对于标配物联网功能的衡器生产厂家,还可方便提供有关汽车衡业务、区域、价格、服务等方位数据管理和客户关系维护。
使用带物联网功能的汽车衡终端用户则可增加用户体验,可随时随地知晓、查阅、统计不同时间段或时间点的各种类型的称重数据;可对称重现场各种异常现象及时管控,确保称重数据的真实性和称重过程的可控性;还可有利提升内部管理,减少人力配置,节约汽车衡的使用成本等等。当然对于汽车衡称重过程中的作弊违法,内外勾结人为造假等不良现象,物联网也有强化监控和预防等功效。
物联网还可解决一些特殊场景的汽车衡称重需求:比如跨区域、多网点或多台汽车衡称重,如何有效管理称重过程,确保称重过程的真实性、称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物联网能以较低成本给予满足;又如以货车司机运输次数计费的基建场合,业主方需低成本地快速统计、快速通行增加运输效率,带物联网功能的汽车衡则可较经济地满足。同时,一些大型集团需流程无缝对接,减少人为操作和干预过程,以节约人力费用和确保称重真实,用物联网技术直接对接其内部管理系统和局域网,也是一个不错的经济选择。
但由此推断物联网是衡器发展的技术趋势,逻辑是否自洽则需商榷。因衡器+物联网并没改变衡器行业的本质,衡器是用来称重计量,需要的是称重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物联网带来的则是方便性和经济性。同时,凭此推断物联网要改变行业生态,洗牌行业,或宣称物联网可帮助衡器企业从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型,则更需用数据和逻辑证明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由此可见,上述两种视角并未基于数据和商业逻辑探讨衡器+物联网,更多的是基于企业自身需要和特定目的。这样的视角既不用关注行业自身的历史和现状,也不用去思考行业的未来发展,还可进一步模糊衡器+物联网在产品开发路径选择上的差别,简单地将+物联网给以神秘化和神化,实在有忽悠之嫌。


二、从行业生态和行业发展的视角看待汽车衡+物联网
1、中国衡器行业总体现状:大还不强、分工模式为主
大:主要是中国衡器行业经几十年发展,已成世界衡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世界衡器制造大国,上海衡器展览会也因中国衡器行业的地位成为世界上专业、大的衡器展览会。
不强:主要体现内资衡器企业产值上亿的数量不多,行业总体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不高,行业总体技术水准以及规模衡器企业的技术能力,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要求和当先企业都还有较大差距。
分工模式:是上下游各自分工、抱团发展,一体化厂家极少。
2、中国衡器行业发展壮大内外部条件分析: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和世界衡器产业转移、中国衡器行业的分工合作模式
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经济达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和二大经济体的体量,是中国衡器行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外因和必要条件。因为拉动经济高速发展主要是依赖基础建设和房地产,而这些基建离不开衡器计量,故有巨大市场需求总量且能保持较高的需求增速。当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拥有世界上多人口国家,相关农作物、畜牧业等贸易单位和个体户也需衡器计量,有利进一步提升衡器的需求总量。
世界衡器的产业转移和国内分工合作模式,则促进了行业高速发展。八十年代中国衡器还是机械秤为主,电子衡器是较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主要由日韩台、欧美等相对发达国家掌握。但这些国家的衡器企业却面临了发展困境:一是各国经济体量有限,故衡器需求的总量有限。同时经济发展阶段已不再是投资拉动,故衡器需求的增速又有限。他们需寻找新的市场和需求,以解决企业发展和增长问题;二是人力成本也因经济发展呈现加速上升态势,进一步倒逼衡器产业需向成本更低的区域或国家转移。中国改革开放无疑为外资电子衡器产业转移的一个很好契机、突破口和产业转移方向。但当时中国衡器企业的技术、资金实力、品牌影响力等都非常弱小,无法直接参与竞争。而分工合作模式、各自用好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无疑是明智选择:仪表、传感器、衡器生产销售,分工合作,抱团发展、共同参与竞争。正是这种模式促进了中国衡器企业的快速成长和中国衡器行业高速发展。
 
3、从行业生态和行业发展视角看待汽车衡+物联网:中国衡器行业需要怎样+物联网。
大而不强,企业众多,需求增速不振,行业利润微薄,竞争加剧等是目前行业的现状,而汽车衡+物联网所带来的方便性、经济性、产品的差异性,则有利提升衡器生产厂家的利润水平和整个衡器行业的利润空间,因此衡器行业需要拥抱物联网。同时分工合作模式又是中国衡器行业的基本和主流业态或行业生态,故衡器+物联网的发展逻辑和物联网技术开发路径须基于行业这两个基本点才行。
就物联网技术开发路径而言,有两种选择模式和可能两种结果。
一种模式是利用物联网技术,美其名曰做大数据平台,提供服务推送,促进企业从制造向制造服务升级。这种模式的可能结果就是:众多衡器生产厂家得到了物联网,失去的却是整个市场;行业生态可能结果是某个上游企业的进步,但却是整个中国衡器行业的退步。
这种结果并不是衡器行业技术发展使然,也不是物联网技术本身应然,而是本应属于衡器生产厂家重要和有价值的资源:终端客户,因使用此类物联网产品而同时被上游厂家掌握,则上游厂家介入衡器生产和销售则仅是时机问题。即便暂不介入,也可将终端利润丰厚部分留给自己,衡器厂家就像韭菜一样被割,再长再割。衡器厂家自身的利润将会更加微薄,更无能力提升自身的制造能力、服务水平和品牌影响力,从而被迫进一步委身依附,做好车间主任。
另一种模式是用正物联网技术,坚持“不做、不抢、不争” 即【不做衡器,不抢终端客户资源,不与衡器生产厂家争利】的原则,将物联网权限交给衡器生产厂家。这种模式的可能结果是:上下游企业能在坚持分工合作的模式下拥抱物联网,各自赚各自的钱,用好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促进中国衡器行业从【大还不强】向【既大又强】的方向发展。
企业需优胜劣汰,行业才能健康发展。但对中国衡器行业来说,这种优胜劣汰应以分工模式为前提,而非要通过上游企业介入衡器生产和销售的整合方式完成。因为这种整合方式可能的结果只是:上游只能拉拢那些在自然竞争过程中已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企业,去打压那些发展态势良好或有独立发展愿望的衡器生产厂家,后的结果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币驱除良币。
由此可见,衡器上游不直接介入下游竞争,专注于仪表和传感器的技术进步,坚持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模式,共享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用足用好各自优势,才是中国衡器行业+物联网正确选择,也是衡器上游企业选择物联网技术开发路径的基本出发点,更是中国衡器基于行业发展和应承担行业责任看待衡器+物联网应有的视角,有且只有这样,才能用好、用正物联网技术,为企业、也为行业服务。
 
三、结论
中国衡器行业多几家或少几家既做仪表、又做传感器且生产和销售衡器的一体化厂家,对行业并无多少实质影响。但如没仪表或传感器的专业配套厂家,则众多衡器生产厂家可能只好依赖自身资金实力和微薄利润自己开发,或投靠委身于一体化厂家获得配件。如此,众多衡器生产厂家的技术进步和能力提升则会显得更加艰辛。中国衡器行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的【大还不强】局面,将有可能退化为【不大且不强】,而不是继续发展为【既大又强】。
柯力正是基于行业生态和行业发展的角度,在物联网技术开发路径上,坚持“将物联网的权限归衡器生产厂家所有”,坚持“不做、不抢、不争”三不原则,与众多衡器生产厂家一道+物联网,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这也是应肩负的行业责任。

邮箱:568922677@qq.com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明南路85号22幢5层5232室

版权所有 © 2024 上海柯力称重设备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2020028954号-1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sitemap.xml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021-51876532

扫一扫,关注我们

Baidu
map